產(chǎn)品目錄
Product Categories
|
|
新聞詳細 | 當前位置:首頁 >> 新聞中心 >> 詳細 |
陶瓷餐具之匣缽正燒法
發(fā)布日期:2020-5-4 類別:公司新聞 瀏覽量: 3421 times
明、清時代,使用匣缽支燒,即正燒方法。青花瓷,一般采用正燒法和對口燒法兩種。碗、盤、盆等器物疊裝在匣缽里燒,1匣裝1器;小型杯類或盞類,采用對口燒,用對口燒法的器物,其口部稱粗口。
新中國成立后,匣缽正燒法的操作更加規(guī)范。裝窯前要檢查窯壁是否裂縫累渣,窯蓋是否完好,累渣要清除,壞者要修補好。窯內(nèi)要打掃干凈,窯底用土墊平,撒上上層沙和谷殼灰,或者用匣缽做成固定的窯底,俗稱墭頭。窯內(nèi)壁用耐火泥漿刷糊一次。
-
匣缽有新有舊有壞,每一柱的底部裝幾個完好的熟匣缽,新匣缽裝在上部,破損匣缽一般不用,要用需修補后放在上部。
-
匣缽有硬口、軟口之分,即一邊高、一邊低,匣缽裝成柱狀時,軟硬口要轉(zhuǎn)動調(diào)整,對正裝直。燒過一二次的匣缽與燒過多次的匣缽大小有別,裝柱時要加以選擇,調(diào)整順序。如果一窯裝有幾種價值不同的產(chǎn)品,價值較低的產(chǎn)品裝在窯頭冷目或每柱底部的匣缽,價值較高、質(zhì)量要求嚴格的產(chǎn)品,裝在比較好的窯位,即窯的中段和后段,以及每目中間幾柱的匣缽。
-
裝匣缽時,缽底要刷干凈,擦上泥釉漿,以減少落沙。裝窯時,匣缽口刷上一層濕谷殼灰漿,防止缽體粘結(jié)。20世紀80年代起改用氧化鋁等物品。
-
匣缽內(nèi)的墊餅摧壓要平,坯胎要放平放正。疊裝的碗類,應留有碗口的間隙,以防杯口互相粘結(jié)。蓋上另一個匣缽時,匣缽不要與碗杯相碰或接觸。移動和安放時應端平、端穩(wěn)。
-
每目(節(jié))窯裝前要事先計劃,安排好匣缽柱的位置,柱與柱之間的距離約3~4厘米,與兩邊窯墻的距離約15~20厘米,與窯蓋距離約10~15厘米。兩旁互相靠近的匣缽柱要卡緊,保持穩(wěn)定。
-
匣缽下部要裝正,上部逐漸向中心稍微傾斜,若1目間裝5排七柱,則D三排裝直,D一排向后斜靠3厘米,D二排向后靠2厘米,D四排向前斜靠2厘米,D五排向前斜靠1厘米。為使匣缽柱保持穩(wěn)定,各柱匣缽前后左右的隙縫,用破匣缽碎片塞緊,塞的高度要相同,使著力點成一條直線,互相靠緊。
景德鎮(zhèn)龍窯和階級窯沿用傳統(tǒng)的匣缽疊裝正燒法。階級窯匣缽裝窯時,由火柜連接D一間,以3橫排列,每橫7個缽位(習稱豎洗);D二間4橫7豎,三間9豎,四間11豎,五間13豎。龍窯窯頭至D六目為冷目,裝燒小雜件。龍窯匣缽位,一般以熱目段(D六目)以上計算,每目3橫5豎。每缽累疊成豎(柱),按缽頭排列裝滿,四周均放有通火道。階級窯每間火屏下(俗稱爐底)放五點照仔,近火屏邊豎(柱)均放照仔樣,作為測定溫度、成熟之用。
本文獻來源:百度經(jīng)驗
|